船舶與海洋工程,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結構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原理。專業實驗:船模阻力實驗、螺旋槳試驗、船模自航試驗及結構實驗應力分析等。學制:4年,授予學位:工學學士,相近專業:輪機工程。就業前景:主要到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研究、制造、檢驗、使用和管理等部門從事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確一點,在學科劃分上船舶與海洋工程是一級學科,下屬有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輪機工程、水聲工程3個二級學科,這里的排名是中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排名。 1 上海交通大學 地處國際航運的中心城市的上海,中國船舶工業的老牌大學上交地理優勢極為明顯,加上上海市對人才的吸引能力,使得交大在近幾十年以來一直都穩做船舶院校老大位置。雖然近幾年大連理工憑借其臨近日韓的優勢發展壯大了不少,大工的學生在業內的認可程度也日漸提高,但是想要撼動交大的老大地位恐怕尚需時日。 2 哈爾濱工程大學 雖然繼承了“哈軍工”大部分家當,但當老一輩的牛人漸漸老去后我們真不知道當年的哈船院在十年以后將會是個什么樣子。軍品是哈工程的強項,但是學科發展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在別的學校都在拼命做項目賺錢的今天,哈工程的地位無比尷尬。另外,由于北國哈爾濱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不如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所以人才斷檔問題比較嚴重,但如今仍然有以兩位老院士為代表的老底在,排到第二也屬合情合理。 3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的造船專業可以追溯到1946年武昌海事職業技術學校造船科,1952年院系調整時造船系被調整至上海交通大學。1958年重建,1963年交通部院系調整,大連海運學院(現大連海事大學)造船系整體搬遷至武漢,與當時的武漢水運工程學院造船系合并。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長江內河航運繁忙,武漢理工(時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造船系顯赫一時,可以說在民品的設計和研究方面僅次于上交。一批骨干教師在當時國內的造船界極高的聲譽。如今的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專業雖然不如當年名聲那么響亮,但是在內河市場上仍然具有統治力,在高性能船舶方面特色鮮明。雖然地處內陸,但已在華南,華東設有設計研究所。如果學校能夠更加開放,管理更加有力的話,相信重現輝煌指日可待。 4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的造船專業在2000年以后可謂是異軍突起。如今良好的發展勢頭應該說內部是得意于學院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學生在本科階段去日本實習,與日韓的造船高校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外部是得意于地處大連的地理位置和國際造船行業從日韓向中國轉移的大趨勢。雖然沒有交大,哈船那樣顯赫的歷史,但發展勢頭強勁,假以時日前途無量。 5 華中科技大學 華科的造船系和別的專業相比一直都不怎么起眼,70年代建系以后鮮有什么驕傲的成績拿出手,F如今該校造船系發展偏結構比較明顯,流體這一塊繼石仲堃以后遲遲沒人接班。老師做的項目非船項目比較多,船方面的項目主要跟701所和719所合作。由于學校實力相當強,所以學生仍然比較受歡迎。其實武漢理工和華科向來互相不服,但從師資力量,學校重視程度,試驗設施等各方面來看,華科的造船稍遜一籌。 6 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的船海系隸屬于建筑工程學院,分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兩個方向,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搞海洋工程比較有底蘊的院校。但是建筑工程學院更牛的在港航專業,3個院士都是港航的,來招聘的單位也是港航方面的單位。天大的造船不僅在國內造船界很少被提及,在校內也不受重視。排到第六應該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7 江蘇科技大學 雖然造船專業是該校的王牌專業,雖然曾經的鎮江船院也是國防科工委的院校,但是學校目前仍然是2本(可能江蘇省內是一本)至今尚無造船博士點。實力與前面幾所學校根本不在一個檔次,暫時位居末席。 在上述中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排名中,排名前四的四所學校的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均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船舶工程主要修理建造各類船舶,海洋工程主要主要從事海上采油。就業單位主要有修造船廠(如滬東中華,外高橋等),海上運輸公司(如中國遠洋),石油公司(如中海油),海事局(需要本科或研究生應屆畢業生報考國家直屬機構-海事局公務員,限應屆畢業),船級社(一般需要有船廠經驗外語好的),高校(博士或碩士學歷)?傮w而言,就業基本沒大問,工資剛開始兩千至三千/月(單位地點,畢業院校,單位制度造成差異),工作兩年月工資基本在五千至七千月,且工資出現兩極分化(進船級社如ABS,DNV等月收入在萬元,很多技術好的都跳去船級社)。如果想在這個領域吃香,建議小方向選擇海洋工程,學好外語,最好到可以交流地步(進船級社),這兩點做到了工作不愁,工資不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