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用船的歷史已長達數千年,船舶幾乎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在漫長的歷史流動中,產生了無數形形色色的船舶,從刳木為舟、結草為筏到浮動基地、深潛兵器。船舶也由小到大,成為海洋上美麗的風景。 人類最小的船舶,應該是單人使用的舢板,單人獨槳,在近海徜徉,也頗有意趣。那人類最大的船舶呢?嚴格的說,最大,沒有止境,就好比集裝箱船,從單船載量幾十箱、到幾百、數千箱,現在又開始步入萬箱單船載量,什么時候會結束這種發展呢?暫時沒人會知道。 迄今為止,在傳統的“船舶”定義中(即不包括超級海上人工島),按照載重噸衡量,人類曾經建造過的最大船舶是1979年日本建造的“海上巨人”號56萬噸超級巨型油船。 人類使用的船舶按用途可分為民用運輸船舶、民用娛樂船舶、民用工作船舶以及軍用船舶等類型。其中以運輸船舶的噸位最為巨大,最主要動因就是規;\輸可以降低運輸的成本,而且船運的最大優勢就是載重量遠遠超過目前的陸地車輛與空中飛機。 20世紀60年代中到70年代,由于世界經濟穩定發展,重化工業得到重視,世界能源結構主導開始從煤炭轉向石油,全球石油需求量急速增長,而且那時原油價格低廉(1970年僅2美元/桶),更有力刺激了西方工業國對石油的需求,從而顯著拉動了海上石油運輸量。加之1967年中東戰爭爆發后,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導致中東巨量的石油輸出必須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經大西洋才能到達北美或進入地中海到達西歐各國。運距的大幅度增加,導致了運輸船舶在數量和主尺度上的增大:運輸石油的船舶噸位愈大,單船單航次可運送的原油量愈多,單位成本就愈低。所以當時各國競相建造巨型油船,試圖降低運輸成本。油船的載重噸位在那個時代異常地膨脹起來。 1966年,日本首先建成了當時世界最大的油船——“出光”號20.9萬噸原油船,超過了20萬載重噸臨界值,為人類船舶史帶來了新的記錄。伴隨著她的建成,帶來了一個新的概念:VLCC(Very large Crude oil Carrier,巨型原油輪)。隨后,歐洲也迅速跟上,建造了大量的VLCC投入石油運輸中,分享了大量的利潤。此后到1975年為止的10年內,日本、西歐等國平均每年竣工59艘VLCC,其速度之快,創造了世界造船史的新記錄,即使今天的造船界也無法企及。 在利潤的驅動下,船舶的噸位在VLCC以上又繼續攀升,1968年建成單船32.6萬載重噸,1973年單船47.7萬。終于到了1981年,建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船舶,56萬載重噸的“海上巨人(Seawise Giant)”號油船,被稱為ULCC((Ultra large Crude oil Carrier,超巨型原油輪)。此時,甚至有業者開始設計載重噸達100萬噸的油船。 但是,仿佛通天塔無法建成,船舶的噸位也無法繼續膨脹。1973年,為了彌補美元貶值帶來的收入劇減,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決定大幅度提高油價,從每桶2美元上漲到11.5美元,猛漲4.8倍,更逢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石油被減產并禁運,對西方工業國家形成沉重打擊,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危機之后,石油需求被顯著抑止,于是大批的VLCC訂單被取消。豈料隨后1979年又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更飆升至31美元,1981年更突破40美元,使得尚未復蘇的資本主義世界緊急陷入了持續衰退的境地。 在這樣窘迫的情況下,西方國家被迫改變能源結構,從以石油為主轉向其他諸如煤、核能、可燃氣等多元化能源結構,從而更大幅度地降低了海上石油運輸量(1979年海上油運量14.97億噸,跌至1985年僅9.81億噸)?傔\量的降低,導致了已有巨型油船的空載或閑置,70年代初大量建造的油船特別是VLCC陷入了嚴重的過剩狀態,巨型船舶的熱潮時代從此淡去。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經濟逐漸復蘇,隨著西方能源結構的調整,石油需求降低而導致了原油價格降低,西歐各國重又燃起對石油的興趣。并且,隨著此前VLCC大量拆解后的運能下降以及70年代初所建VLCC的逐漸老化,全球對新建VLCC級油船的興趣又開始上升,20世紀90年代以后,VLCC的船價一直在逐步上升,成為當代船舶工業比較有利潤的產品之一,也成為海上石油運輸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此后(截至2005年)50萬噸以上的ULCC仍是再也沒有新出現過。當前在航的最大船舶是“Ti Asia(泰亞)”號ULCC,載重量44萬噸。 當代業界,將油輪按載重噸位分為5個級別: ① 巴拿馬型(Panamax):船型以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通航條件為上限(譬如運河對船寬、吃水的限制),載重噸(DWT)在6~8萬噸之間。 ② 阿芙拉型(Aframax):平均運費指數AFRA(Average Freight Rate Assessment)最高船型,經濟性最佳,是適合白令海(Baltic Sea)冰區航行 油船的最佳船型。載重噸在8~12萬噸之間。 ③ 蘇伊士型(Suezmax):船型以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通航條件為上限,載重噸在12~20萬噸之間。 ④ VLCC(Very Large Crude oil Carrier):巨型原油船,載重噸在20~30萬噸之間。 ⑤ ULCC(Ultra Large Crude oil Carrier):超巨型原油船,載重噸在30萬噸以上。 現代VLCC級以上的油船,除了對載重量的要求依然外,更提高了對船舶節能、環保、航速、自動化程度的要求,使得現代VLCC/ULCC也成為了高附加值船舶,是現代造船企業都熱切關注的訂單對象。 當代VLCC建造能力,主要集中在亞洲的韓國、日本。西歐僅具備一定的能力,中國臺灣以前也具備VLCC的生產能力。中國大陸在2002年交付了伊朗訂購的首艘30萬噸級VLCC之后,標志著中國也正式進入了世界現代VLCC的生產市場,可以分享到這種高附加值船舶帶來的利潤。 雖然ULCC級別的巨大船舶在人類歷史上暫時只是曇花一現,但她代表了人類對自己的挑戰,代表了人類對大型船舶的渴望,更代表了船舶大型化的可能性。在經濟上,現在ULCC級別的運輸船舶未必合算,但在船舶技術上,ULCC始終可以稱為人類船舶史的驕傲之一! |
|